|
循環經濟浪潮下資源循環機制的轉變與技術發展方向 作者:經濟部技術處 |
|
前言
循環經濟一詞的起源為國際上著名推動循環經濟組織-英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EMF)委託的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在2011年11月發表的「資源革命」(Resource Revolution:Meeting the World’s Energy, Materials, Food, and Water Needs)為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邁向循環經濟」(Towards the Circular Economy: Accelerating the Scale-up Across Global Supply Chains)主要基礎,此文提出了「新增30億中產階級的需求將導致資源的供給出現缺乏」與未來「小量資源需求變化也可能造成市場與價格的巨大波動」等人類未來在資源使用上將面臨的問題。到了2014年1月在WEF中,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發表邁向循環經濟一文後,循環經濟一詞開始廣為經濟學者所使用。 |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一直採用線性的生產消費模式。從自然環境開採原物料後,加工製造成商品,商品被購買使用後就直接丟棄。這樣線性生產消費模式不斷消耗地球有限的資源,並且隨著商品使用後產生的垃圾量愈來愈多,垃圾型態愈來愈複雜,掩埋與焚燒等垃圾最終處理方式對地球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與衝擊。伴隨地球生態惡化隨之而來的氣候變遷、大量廢棄物汙染環境等問題,其嚴重性與急迫性快速升高,人類的生存面臨巨大挑戰,如何改變現行的線性生產消費模式,降低汙染、恢復地球生態是維繫人類文明與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隨著地球人口增長,原物料需求持續增加,開採成本因開採困難度上升而增加,產品的售價將會持續攀升,產業採購原物料的成本與風險都將因而提高,這對以中小企業為主,九成資源倚賴進口的我國產業將造成經營風險大幅增加,降低我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各界都必須正視此問題的嚴重性並及早因應。
本文係從全球發展循環經濟的大趨勢下,介紹並探討化學品與化學工業如何因應循環經濟浪潮,從而發展出更具有價值的「能資源效能最大化」、「可再生材料」技術及「化學品租賃」(Chemical Leasing, ChL)的新商業模式。
一、循環經濟與現存線性經濟模式的差異
線性經濟不斷消耗地球的資源因而造成地球資源逐漸衰竭,而循環經濟則是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將現行的線性經濟模式中的每個階段,透過「回收再利用」、「再製造/翻修」、「再使用」、「維修」、「共享」等做法,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使整個生產製造系統產生極少的廢棄物,甚至達到零廢棄的終極目標。
另外在能資源的取得上,降低來自於地球礦產的比例,利用可以不斷再生的生質材料與再生能源,減少開採地球資源與處理廢棄產品對環境的破壞,達到永續經營的經濟營運。在循環經濟中「只有錯置的資源,沒有廢棄物」,從根本上解決線性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衝擊與矛盾,見圖3-2-1。

資料來源:Towards the Circular Economy,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EMF),2014年;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1 循環經濟體系
循環經濟是個資源可恢復且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系統,相較於線性經濟中產品「壽終正寢」的概念,循環經濟使用再生能源、生質材料,拒絕使用無法再利用的有毒化學物質,藉由重新設計材料、產品、製程及商業模式,消除廢棄物;重視資源使用效率(Resource Efficiency),設法以更少的資源來創造更多的價值,確保地球有限的資源能以循環再生、永續方式被使用。
循環經濟發展下,目前出現新的應用模式型態,尤其是在化學品的使用與交易上。以往線性經濟下為求功效而大量使用化學品的使用模式,在生產化學品的原料取得成本愈來愈高與各國愈來愈重視環保的情況下,朝向循環經濟中注重化學品使用效能的化學品管理服務(Chemical Management Services, CMS)與化學品租賃模式發展,本文將就這些模式的理論、應用方式、國際發展狀況與實際成功案例進行介紹。
(一)高效能的化學品租賃模式出現
傳統化學品「供應商」(Supplier)和「客戶」(Buyer)的關係,見圖3-2-2:供應商希望透過化學品銷售量的增加來提高自身的收益,而客戶則是希望減少購買化學品的成本支出;供應商和客戶間以每生產1公噸或1,000公升化學品生產成本為基準來進行計價與議價。

資料來源:www.unido.org/businesspartnerships;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2 化學品買賣的現行商業模式
此種化學品買賣的現行商業模式變相「鼓勵」化學品的「低效使用」,化學品供應商在現行的商業模式下,會盡可能地出售化學品來獲取最大利益,甚或搭配大量購買可獲優惠的折扣方式來進行促銷,讓原先不需購買超量的客戶因而購買與囤積,衍生出因大量囤積的儲存風險問題;或是為了在化學品有效使用期間內使用完畢,盡可能地出售化學品,造成更多的浪費;甚或在使用化學品的生產製程中,為追求更好的生產效率,提前更換了未到更換時間的化學品,間接造成化學品的浪費。這樣的化學品買賣商業模式追求「大量」與「低價」,不僅快速地消耗地球僅存的資源,大量產生的廢棄化學品更造成地球環境的重大傷害。
近年,為解決上述產生的問題,提出化學品租賃的解決方案,用戶需支付的是化學品所提供服務(例如:處理的廢水量、塗漆的面積、管道清潔的長度等)的費用,而不是購買化學品。在「化學品租賃」的商業模式中,「供應商」是以提供化學品服務來計價賺錢,使用最少的化學品(塗料)來達到「客戶」所需的化學品服務(塗裝電子設備外殼),方可賺取更多的利潤,達到供應商與客戶均希望少用化學品的共同目標,見圖3-2-3。

資料來源:www.unido.org/businesspartnerships;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3 化學品租賃的商業模式
「化學品租賃」的商業模式將客戶對化學品的「使用權」與「擁有權」脫勾,客戶對化學品的使用,從現行「擁有權」轉成為「使用權」的商業模式。由於化學品的「擁有權」仍在「供應商」身上,化學品使用過程中所衍生出的運輸、儲放、管理、使用與操作的安全性、廢棄後的處理問題,均由對化學品性質與性能最了解的「供應商」進行操作與後續處理,對於化學品往往不甚瞭解的「客戶」,無形中降低這些衍生的成本(例如半導體化學品的採購成本僅占整體成本的7%,但花費新臺幣1元購買化學品,可能需要花10~15元在這些衍生成本上),見圖3-2-4。

資料來源:Kauffman, J.K.,1998年;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4 半導體產業使用的化學品之成本分布
儘管人們愈來愈擔心環境問題,傳統的商業模式則正在助長不必要的化學品消耗和危險廢物的產生,如果化學品使用效率低下的商業模式持續使用,這將抑制產業的進步與環境永續產業的發展。特別對於發展中國家和轉型期國家的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很多不具有管理化學品及其廢棄物的能力,卻又是全球化學品的主要消費群,將大量化學品交到不懂化學品的客戶身上使用,這應該是改善地球環境現階段最應該調整之議題。
(二)化學品租賃與化學品管理服務的搭配
前段文章中提到化學品租賃的商業模式中,「化學品供應商」以提供化學品服務取代傳統買賣的方式,化學品供應商提供有關化學品運輸、儲放、管理、使用與操作的效能與安全性、廢棄後的處理問題等服務,稱為化學品管理服務。化學品管理服務是供應與管理化學品及提供相關服務的長期合作關係,在化學品管理服務中,服務的提供者需在客戶的生產製程中,負起妥善應用化學品的責任,並且直接從每單位生產所減少的成本中獲取利潤,見圖3-2-5。

資料來源:Chemical leasing: A global success story, UNIDO,2011年;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5 化學品租賃與化學品管理服務的關係
化學品管理服務可有效降低職業健康和安全風險、保護人類健康免受化學品的危害,公司更能應對國際化學政策的最新變化,強化「客戶」進入新市場的機會。與外包模式不同,化學品管理服務涉及從供應商到用戶的化學品知識轉移,對「客戶」不會有任何工作機會的損失,還建立合作夥伴的長期關係,引導創新和無害環境技術的轉讓。
(三)「化學品租賃」國際現階段的發展方向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 UNIDO)已經於2004年開始推動全球化學品租賃計畫(Global Chemical Leasing Programme),澳洲、德國、瑞士分別於2004、2008、2012年加入,並且已經在12個國家有成功的案例。UNIDO透過「全球清潔生產中心」(National Cleaner Production Centres)的網絡進行化學品租賃的推廣,以及幫助化學品使用公司準備化學品租賃合約,並提供實施化學品租賃商業模式所需的方法和工具。UNIDO則確保雙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夥伴關係,且彼此間平等分享利益,同時監督化學品租賃模式的有效制訂和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實施方式。
這個計畫已經改變以往的化學品販售模式,由化學品性能或服務來進行計價,成功轉變化學品製造商以量計價的商業模式,並逐漸興起以質計價的新型態商業模式。不過,此種新型態的化學品計價模式並非適用於所有的化學品買賣,僅有當「以質計價」方式創造出的價值高於現行「以量計價」的方式,供需雙方才有可能進行買賣方式的轉換,這也是目前全球成功的案例大都集中在使用量少、價格高的特用化學品之因。
(四)「化學品租賃」的應用成功案例
電子設備外殼的粉末塗裝與啤酒產業桶槽的清洗溶劑都開始出現「化學品租賃」的商業模式。以往電子設備外殼的塗裝,係由電子設備外殼製造商購買塗裝所需的粉體塗料來進行塗裝,電子設備外殼製造商須概括承受塗裝所帶來的汙染問題、進貨後粉體塗料的貯存工安與環保風險等;新商業模式則轉變為粉末塗料供應商以每塗裝1 m2多少價錢來計價,解決因不了解粉體塗料性能而產生的浪費問題、粉體塗料的儲存問題與因過量使用造成的環境汙染風險,這種新商業模式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的需求。在啤酒生產桶槽清洗的例子中,以往啤酒業者清洗桶槽的商業計價模式,為啤酒業者或清洗業者以所需的溶劑重量來購買清洗溶劑進行清洗,新商業模式則轉變為每生產100公升啤酒收取固定的桶槽清潔費用。
以上二個案例中可以發現,每種化學品的「化學品租賃」商業服務計算模式都不相同,都需經由縝密的計算與供需雙方談判,方能讓大家都獲取應獲得的價值。
2009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與塞爾維亞最大的礦泉水和飲料生產商KnjazMiloš及其化學品供應商Ecolab合作實施化學品租賃的計畫。KnjazMiloš的輸送帶必須進行潤滑以確保瓶子沿著產線順暢移動,但用於噴灑輸送帶的濕式潤滑劑會造成地面濕滑而導致停車的潛在危險。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清潔生產中心進行評估後,對生產過程進行修改,並用無害的乾式潤滑劑代替濕式潤滑劑,使工廠車間保持乾燥,同時安裝自動化劑量系統和噴嘴等新設備。工廠不採用購買潤滑油的計價方式,而是改採向Ecolab支付輸送帶工作時間的租金。對於KnjazMiloš來說改用乾式潤滑油後,不再需要水或化學品進行預處理和廢水處理,化學品消耗減少50%。當用水量大幅減少,員工滑倒受傷風險降低、工作環境中氣霧劑的用量減少,每條包裝線節省的總成本為每年5,700歐元。對於Ecolab公司而言,儘管該公司對KnjazMiloš每條生產線的潤滑油銷售量減少,並且服務成本提高,但其乾式潤滑油的利潤較原先使用濕式潤滑劑高出10%,且Ecolab現在是KnjazMiloš的唯一潤滑劑供應商,另外二條生產線也將採用此化學品租賃的方式,並計劃將此模式擴展到所有的包裝生產線。
二、能資源使用效能最大化
在循環經濟下的工業生產循環部分,由於廠商在生產製程中的節能、最適化資源使用,將為廠商節省龐大生產成本,全球廠商無不盡力朝向此方向邁進,其中標竿廠商為德國的BASF公司,其製程一體化設計已創造出許多延伸的價值鏈。跨出單一廠商的廠區,目前各國政府努力進行跨公司,甚或跨工業區的能資源整合運用模式的建構,而丹麥的卡倫堡工業區便是成功的案例。
(一)單一廠區的能資源整合-BASF公司路德維希港廠區
全球將能資源整合做到最佳化的公司非BASF莫屬,所創造的一體化(Verbund)設計已成為化工業界能資源整合運用最常見的案例。Verbund設計主要是將化工生產工廠中的能源流、物質流和基礎設施進行智能互聯,創建從基礎化學品至高附加值產品(如:塗料和植物保護劑)的高效價值鏈。
BASF同時將一個工廠的副產品做為另一個工廠的原料,在這樣的設計下,化學反應製程消耗較少的能源,產生更高的產量和達到最有效的資源運用。Verbund設計節省了原材料和能源使用量,降低排放量、減少物流成本,並發揮共同效果,這樣的設計方案使BASF產品能夠在全球各個地區保持競爭力。
BASF自1996年以來開始執行Verbund的工作,目前在德國路德維希港廠區內,每年有1,500萬噸化學產品產出,其中582萬噸的產品是利用Verbund設計的製程,見圖3-2-6;BASF路德維希港廠區實行Verbund後,在2014年已將每生產100公斤產品所排放的廢棄物由1996年的0.91公斤降低至0.29公斤,見圖3-2-7。

資料來源:BASF,2017年3月;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6 BASF路德維希港廠區實行Verbund的狀況

註:1996年資料並未完整。
資料來源:BASF,2017年3月;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7 1996~2014年BASF路德維希港廠區實行Verbund後汙染降低的狀況
(二)跨廠區的能資源整合-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
丹麥的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Kalundborg Eco-industrial Park)是世界上第1個運作良好的產業共生例子,它已成為工業生產中能源有效節約和材料循環的教科書範例。
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的誕生,主要是當地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不斷增加所驅使的。園區內各公司為節省原材料購買成本或能源的使用成本,進行公司間物料或廢棄物流的評估與交換,透過此種交換機制,這家公司的廢棄物就成為另一家公司的原材料。在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中公部門和私人公司在產業園區的封閉系統中,互相買賣廢棄物與交易各種副產品,例如:蒸汽、灰分、氣體、熱能、汙泥等,皆可在廢棄物性質不改變的狀態下運輸到另一家公司進行利用。
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不是一日造成的,而是隨著時間逐漸發展。最早是從卡倫堡市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在供水上的合作開始,1972年挪威國家石油公司與Gyproc公司建立蒸氣的共用關係,直至今日卡倫堡市已與其他8家公司(Novo Nordisk、Novozymes、DONGEnergy、RGS90、Statoil、Gyproc、Kalundborg Supply與KaraNoveren),在能源、水和副產物上有超過30種的交換,見圖3-2-8。

資料來源:Kalundborg Symbiosis網站,2018年3月;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8 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廠商間物料或廢棄物交換的項目與開始年分
現今由於丹麥政府能源政策的調整,DONGEnergy公司燃煤發電的燃料未來將改成生質燃料,也造成石膏廠原料來源中斷,並促使園區廠商開始進行新項目的整合運用。
三、可再生材料的發展
在循環經濟下的生物循環部分,世界各國均聚焦於可再生材料,目前全球所發展的可再生材料最主要以生質料源發展的生質材料(化學品)與廢棄物回收得到的回收材料為主;其中的生質材料由於原料來自於自然界的植物,材料使用後可送至堆肥場進行分解,堪稱最完美的材料使用循環,也提供材料產業在石化原料外另一種原料來源的選擇。
雖然生質材料(化學品)具有低碳排、高循環利用率等優點,但由於必須與既有原料競爭,同時產量受限於耕作面積與作物生長條件,造成目前生質材料(化學品)的自發市場(非政策、法規所創造出的市場)仍侷限於降低環境衝擊的產品(如:購物塑膠袋、包裝材料等一次性塑膠產品)與追求天然成分、健康的高附加價值材料(化學品) (如:天然橘油洗碗精)等。
從廢棄產品回收的材料,因為經過消費者使用與回收製程的過程,材料的性能下降,因此多數做為次一階的應用,意即回收輪胎所獲得的橡膠材料多數被使用於公園內防止小孩碰撞的緩衝墊,但此種應用方式大幅減損材料原有的價值,因此國外已開始朝向回收材料升級循環(Upcycle)的方向進行再利用。
(一)生質材料與化學品
全球生質材料(化學品)的發展以3種產品為主,一是生質燃料,產品包括生質酒精、生質柴油等,目前全球產能約為330萬噸,占整體生質材料(化學品)的55%;其次是生質材料,產品以生質塑膠為主,如:PLA (Polylatic Acid)、PHA (Polyhydroxyalkanoates)、PHB (Polyhydroxybutyrate)等,目前全球產能為170萬噸,占整體生質材料(化學品)的28%;第三為生質特用化學品,目前全球產能約為102萬噸,占整體生質材料(化學品)的17%,見圖3-2-9。其中,生質燃料產業走向產能大型化、產品價格低廉化的方向,若要進入發展需具備掌控大量生質料源與通路的能力,且市場幾乎由各國政府所制定的政策與相關法規所創造;生質材料的市場則因為面臨石化塑膠產品的競爭,也逐漸朝向大型化與降低生產成本的方向發展;生質特用化學品則因使用量小、產品單價高、生產技術進入障礙高。

資料來源:Nexant,2013年5月;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9 2011~2015年全球各種生質材料/化學品的生產產能
生質塑膠由於材料結構強度比泛用塑膠差,且價格較高,目前應用市場集中於降低環境衝擊的產品,見圖3-2-10,包括:硬/軟質包裝材料、紡織品、消費性產品等,我國剛好在這些終端應用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相對優勢。

資料來源:nova, Bio-based Building Block and Polymers in the Worlds,2016年5月;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10 全球生質塑膠主要應用產品種類
目前在生質材料(化學品)應用上推動最為賣力為可口可樂公司,對於生產生質寶特瓶所需之生質原料的生產技術,持續資助新創公司進行研發相關生產技術。寶特瓶的生產需要「乙二醇」與「對苯二甲酸」2種石化原料,目前台灣綠醇公司可由「醣」經發酵製程得到「生質乙二醇」,Virent公司則可由「醣」轉換成「生質對二甲苯」後,再經氧化製程得到「生質對苯二甲酸」,將以上兩者原料經聚合製程,即可得到生質寶特瓶。目前從醣轉換成生質對二甲苯量產技術上,仍存在某些瓶頸需要克服,見圖3-2-11。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11 可口可樂公司資助新創公司發展生質保特瓶的現況
另外Avantium公司開發可以生產生質寶特瓶的另一種生質原料-FDCA (2,5-furandicarboxylic Acid),將「FDCA」與「生質乙二醇」聚合即可得到生質保特瓶,也就是俗稱PEF (Polyethylene Furanoate)瓶。PEF瓶比PET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瓶具有更佳的阻氣性能,更適合承裝氣泡飲料產品,也因此已經有許多的廠商開始關注與投入PEF瓶的技術開發。
(二)高性能回用材料
由於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已成為環境與生態的嚴重殺手,為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正在開發省能的收集海洋塑(橡)膠垃圾技術,同時發展將回收的海洋塑(橡)膠垃圾升級循環應用成為紡織纖維與塑(橡)膠聚合的原料。目前已有研發單位將廢棄的寶特瓶通過溫度和微生物的組合處理後,轉化成可生物降解的PHA塑膠。
將回收材料的性能提升,突破以往回收材料只能降階應用的困境,朝向高附加價值的應用發展,是全球在回收材料應用上的最新發展方向,見圖3-2-12。

資料來源:Carlsberg Circular Community,2016年;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2018年9月。
圖3-2-12 回收材料的升級循環成為新發展方向
(三)食品包材採用可堆肥塑膠材料
研究報告「新塑膠經濟」(The New Plastics Economy)中建議重新設計小型塑膠包裝袋的包裝格式與物流模式,盡可能避免使用小型塑膠袋包裝食物或多層無法回收的包裝材料,應改採可回收或可堆肥的塑膠包材,尤其容易被食物碰觸而殘留的食品包材,應該採用可堆肥塑膠材料,避免回收後還需花費大量清洗的成本。變更塑膠包裝的設計後,將可有效提高塑膠回收品質和回收後的經濟實用性。
四、我國在循環經濟的成果
生產製造為我國廠商的強項,因此國內的材料與化學廠商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仍以製程的能資源整合運用、副產品加值化應用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為主;政府部門以經濟部工業局對既有工業區持續進行工業區內各廠商間的能資源整合為主。
經濟部工業局於2009~2015年間推動全臺22座產業園區及6處產業聚落(分別為合成樹脂、塑膠、IC、汽電共生、石油化工及基本化學材料等製造業)進行能資源整合。首先對事業廢棄物產出及產業園區產業分布/廢棄物處理現況進行調查,得出2015年我國事業廢棄物產生2,296萬公噸,64%有進行循環再利用。其中在南部地區的高雄臨海、高雄林園、臺南科技、高雄仁大、臺南永安、臺南官田、高雄大發與屏東屏南等8座工業區進行了42項的能資源整合項目,促成252萬公噸的能資源項目進行再利用,見表3-2-1。
表3-2-1 經濟部工業局針對南臺灣8座工業區能資源整合之成果

註:南部地區推動8座產業園區能資源整合,完成42項能資源鏈結項目,鏈結量達約252萬公噸/年。
資料來源:中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經濟部工業局,2016年7月。
累計全國已經達成108項能資源實質鏈結,循環利用量每年達383萬公噸,產生了節能減碳、降低成本、促進投資及改善環境等多種效益。包括CO2年減量達85.1萬公噸,重油使用年減少27.4萬公秉,低效能鍋爐停用或拆除數量計152座,降低生產成本及外售蒸汽達新臺幣33.1億元,促進新設備投資金額26.7億元,每年減少硫氧化物(SOx)排放量3,820公噸、氮氧化物(NOx)排放量1,129公噸與粒狀汙染物232公噸。
結語
一、產品價值計算方式由量轉質,「化學品租賃」做法興起,多數出現在特用化學品項
化學品由質計價最主要是將化學品的擁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擁有權仍然在化學品生產者的身上,而使用權則給消費化學品的使用者。化學品的使用者可以在不需擁有化學品的情況下,使用較少的金錢即可獲得或享有化學品的功效。
在經濟學上會採用租賃的物品通常為耐久財,由於購置成本極高,短期使用或無法負荷購置成本的消費者就會採用租賃的方式來進行耐久財的消費。目前化學品租賃的消費模式多數出現在注重功效且單價較高的特用化學品項上,我國的特用化學品生產廠商應可注意此一趨勢,藉由產品銷售商業模式的轉變,提升自身產品的價值興開創新型態服務的商機。
二、化學品管理服務推動製造者負責回收處理廢棄物模式
產品的製造者了解產品的特性、設計原因與需求、材料與元件的應用狀態、生產成本與限制等因素,對於產品廢棄後殘存的剩餘價值狀態最為清楚,也對產品所使用材料的供給鏈、需求鏈、規格、等級等資訊最為了解。目前從企業製造產品需負社會責任的觀點,發現產品製造者進行回收處理再運用的趨勢已逐漸形成。尤其是「化學品租賃」的商業模式導入時,產品價值就不僅僅只是產品本身的價格,還包括(1)應用產品性能達到最大效益的服務;(2)瞭解產品材料特性採用最適切的回收運用方式之服務,這些化學品管理服務模式的導入讓製造者負責回收處理廢棄物的案例愈來愈多,這也是在循環經濟下化學品產業所衍生出的新應用模式。
三、我國多數工業區已進行能資源初步整合,深度循環需注入法令與新型態商業模式等因素
我國工業區多數為1960~1990年代間建立,當時設計並未考量產業循環利用互補性,導致工業區內自身循環供需鏈無法搭配。此外,工業區開發單位承受營運壓力,工業區土地往往沒有依照當初規劃的產業進行進駐,導致我國工業區多數呈現混合數種能資源使用特性差異極大的產業,造成能資源整合運用的複雜度與困難度極高。
另外,受限於環保署廢棄物清理法規定,廢棄物需進入現有的清運與處理體系,不可以直接運至其他廠商處循環再利用;同時回收再利用成本過高、效益及規模偏低、廠商參與意願低落等,都是循環搭配後仍然會發生的問題,並且在整個循環過程中,廠商間缺乏相互溝通及信任,常因供應價格調整因素,導致放棄整合鏈結等都是現階段在初步整合過程中即發生的問題。
因此如要廢棄物循環利用,廢棄物清理法的規範應適度修正,讓廠商有法可循,並且應於法規中針對回收再利用成本過高、效益及規模偏低項目,置入適當經濟驅動因素,建構循環誘因是重要的。另外,國外部分廠商已經開始推動化學品租賃的新型態商業運作模式,將產品的擁有權與使用權分開,以化學品功效計價,販售使用權的方式開啟化學品節約、循環使用的新型態商業模式。
四、工業區廢棄物處理結合小型焚化爐與汽電共生裝置,應是改善工業區能資源整合的路徑之一
我國工業區所產生的廢棄物或下腳料,經廠商積極地循環利用所有的剩餘價值後,通常都僅剩可回收熱能的廢棄物,焚化成為最有效循環的處理途徑,結合汽電共生回收熱能的小型焚化爐成為改善工業區能資源整合的最有效路徑之一。
五、我國未來可朝向區域化學品管理服務發展
特用化學品的「化學品管理服務」,需對當地特用化學品使用廠商的使用方式、產業鏈與通路等區域環境熟悉,具有相當的區域特性,可經由發展專業的化學品管理服務公司來開啟我國新型態的化學品消費市場,建構另一種新型態的服務產業。
我國目前循環經濟的成果均集中於產業或民生廢棄物資源化,未來能資源價格持續高漲下,市場將會逐漸顯現,普及度也會逐漸增加,而連帶提升經營者對經營成本的控制權。循環經濟另一項重要性是產業價值的提升,藉由新技術與新商業模式提升的產業價值才是循環經濟高附加價值的所在,由於法規的限制與創新的不足,我國目前在這個領域的案例極少,未來法規的持續調整與創新資源的投入是我國在循環經濟發展下持續努力的方向。
請協助填寫讀者意見調查表https://www.surveycake.com/s/0LAoy
作者:經濟部技術處 石化高分子
(本文摘自ITIS產業資訊服務網2018/12/18) | |
|
|
|
|
|
《※網站聲明》 |
所有本網站所提供之資料是可信賴的但僅供參考,本網站不保證其資料之正確性或完整性,本公司於法律上無責因使用所提供之資料而造成使用者之傷害或損失。 |
|
關於塑網 | 網站廣告 | 付費會員 | 企業e化服務 | 塑網行銷優勢 | 新手上路 | 合作提案
|
Copyright 2000~2003 IBP Technology Co.,Ltd. 塑網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隱私權及相關法律聲明
塑網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IBP Technology Co.,Ltd. Tel:886-2-2696-8588 請使用 Internet Explorer(IE) 7.0 或更高版本,以達最高瀏覽效果 |
|